董海川,(1797-1882),河北文安人,肃王府太监,八卦掌高手,人称“董八卦”
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(1797-1882),原名董明魁,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,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。
董海川身材魁梧,臂长手大,膂力过人,擅长技击。少时家贫,自幼嗜武,奔走他乡,访师学武。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“云盘老祖”传授其技,创立了八卦掌。
历经几个寒暑,尽得其艺;临别时师傅叮嘱:技艺已有成就,切忌少年气盛惹事生非,董唯唯应诺。然而回家之后偶与人争,以致出手伤人,官方缉拿甚紧,董遂净身为阉,隐于京师肃王府中,做了一名司菜太监。一日,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,连战连胜,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。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,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。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,双雄对峙,胜负难分。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,桃李盈门,流传后世。董海川寿享高龄,监殁昏惘,仰卧床上,两手仍作换掌式,直至气绝。八卦掌流传国内外,迄今不衰。董氏传人层出不穷,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,重修一新。
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(1882年)冬季逝世,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,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公墓,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,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,其中以话事小说《雍正剑侠图》,影响最广。该书中以童林(字海川)影射董海川,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。
杨露禅,(1799-1872),河北广平人,杨氏太极拳创始人,号称“杨无敌”
杨露禅 (1799—1872年),名福魁。河北广平府(今永年县)人。自幼好武,因家贫,迫于生计,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“太和堂”中干活。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。陈见杨为人勤谨,忠实可靠,又聪明能干,便派他到故乡陈家沟家中做工。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。杨心中十分羡慕,有心拜师学艺,但一者事繁,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。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,但因学艺心切,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,在一旁观看,用心记下某些招式,无人时便私下练习。久而久之,竟有所得。后被陈发现,见其是可造之才,不但没有怪罪他,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,和陈德瑚商量,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。
这样,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。这便是民间传说中《杨露禅陈沟偷拳》的真貌。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,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《金蝉盗技》等,也由此衍化而来。宫白羽武侠小说《偷拳》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《神丐》,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故事创作的。
杨露禅正式拜师后。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,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。艺成时,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。为了生活,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,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。因武艺高强,号称“杨无敌”。他在北京授拳时,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,贝勒贵族,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,又不耐艰苦。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,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,如跳跃、跌叉、震脚等,改作不跳、不跌、不速、不震,或缩小动作,使姿势较为简单,动作柔和易练,既适合穿长衫、留辫子的人练习,又有益于健身。时间长了,便形成了一种拳式,号称“太极小架子”。后经其子、孙修改,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,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。其特点是:姿势舒展大方,速度缓匀,刚柔内含,轻沉兼有。此拳一出,在京、津一带影响很大,学者日众,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,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,有“谁料豫北陈家拳,却赖冀南杨家传” 的句子。晚年返里,教拳于民,卒后葬于闫门寨。有三子:凤侯、班候、健侯,皆承父艺,并各有建树。
王五,(1845-1900),本名王正谊,字子斌,祖籍河北沧州,回族,尊称为“大刀王五”
京师武林名侠。本名王正谊,字子斌,祖籍河北沧州,回族。因他拜李凤岗为师,排行第五,人称“小五子”;又因他刀法纯熟,德义高尚,故人人尊称他为“大刀王五”。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,曾支持维新,靖赴国难,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。
王五出生贫寒,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。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,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,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,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。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,王五便想拜他为师,却多次吃了闭门羹,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,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,便收其为徒。王五不负师父重望,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。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,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,一起押镖,行走江湖。经过几年的锻炼,王五告别了师父,周治十年,他先到天津,后又到北京,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。光绪三年,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,加上朋友的帮忙,在北京半壁街(崇文区)自开了顺源镖局(后来迁往广安大街)。源顺镖局活动范围广大,北自山海关,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。他规范从业,收费合理,德义高尚,生意十分红火,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。
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,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。甲午战争失败后,御史安维峻上疏,力陈议和之弊,要求严惩误国者,却遭到清廷的贬斥,被革职戍边。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。回京后,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,名为“父武义学”。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。王五侠义心肠,与谭嗣同兄弟相称,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,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谭嗣同 “去流肝胆两昆仑”,据说“两昆仑”就是说康有为和王五。1898年,戊戌变法进入高潮,谭嗣同应诏入京,任四品军机章京,参预变法。在此期间,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。变法失败后,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,醒悟大众,甘愿受捕。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,多方打探消息,买通狱吏,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,密谋救谭,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。9月27日,谭嗣同等“戊戌六君子”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,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。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,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,终未果,使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此更加强烈。
1900年,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。王五率众积极参加,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,杀洋人,攻打教堂。10月25日,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。终因寡不敌众,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,死时56岁。大刀王五被杀后,头被挂在城门上,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。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,只身赶来,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、埋葬。当天晚上,霍元甲就住在现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。
当年王五在北京颇有威信,众人赠有“德容感化”和“义重解骖”两块匾额,挂在门的东西两侧,后来院里的人搭建房屋,匾被取下来当了床板。门前原来有个轩豁空场,高高飘扬着源顺镖局的杏黄大旗,现在已经被公厕占了大半个地方。据说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“青龙偃月大刀”一直保存到1958年,在“大跃进”时期进了炼钢炉。大刀王五的事迹被编入邵氏影片《大刀王五》、电视剧《大刀王五》和李敖小说《北京法源寺》。
霍元甲,(1869-1910),祖籍河北沧州,世居天津,精武体育会创始人,擅长祖传“迷宗拳”
霍元甲生在一个迷踪拳(又名燕青拳,相传是梁山好汉卢俊义和燕青所创)的世家。父亲霍恩第以保镖为业。霍恩第有三子:霍元卿、霍元甲、霍元栋,元甲排行第二。据说霍元甲幼年体弱,父亲霍恩第不让他习武,可是霍元甲暗中练习,并在24岁那年击败了一位外乡高手。这个传说被拍成了电视剧。
霍元甲成年后在天津经营药材商店,后到上海办“精武体育会”(精武门),为发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在上海,他曾经在擂台上击败俄罗斯大力士(有资料显示,俄罗斯大力士没有被霍元甲亲自击败,而是当霍元甲答应了比武以后,俄罗斯拳手放弃了比赛。)有一次日本一个大力士团来中国要求比试,霍元甲因病为理由派弟子刘振声接战比试,结果打败了日本力士。“精武体育会”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武馆,霍元甲在创立精武体育会之后数月内即逝世。元甲被商会下毒而死。
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。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。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,拒不授艺于他。但元甲志存高远,他日日留心,处处参察,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。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。后为父知,受责。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,不辱霍家门面,方准父兄一起习武。元甲天资聪颖,毅力惊人,功艺长兄亢进,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。父见此,一改旧念,悉心传艺于他。后元甲以武会友,融合各家之长,将祖传“秘宗拳”发展为“迷踪拳”,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。
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,求拜于元甲门下。霍察其正直,遂收为弟子。从此破了霍家拳「传内不传外」的先例。元甲侠肝义胆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谭嗣同变法遇难,大刀王五(王子斌)避难津门,与元甲一见如故,遂成至交。后王子斌在京遇难,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。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,盗回首级,并取得《老残游记》作者刘鹗协助,将义士身首合葬,尽了朋友之义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,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,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,打遍中国无敌手。霍元甲见了广告,并听说俄国人还当场信口雌黄,侮蔑中国人无能,极为气愤,当即邀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,见到俄国大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是“世界第一大力士”,“病夫之国”如有能者,可登台较量。霍元甲在台下哪里还坐得住,不顾众人劝阻,一个箭步,气宇轩昂地跳上戏台,开门见山地说:“我是‘东亚病夫’霍元甲,愿在这台上与你较量”。此时翻译将霍元甲生平来历告知俄国人。此俄国人闻知霍元甲威名,不敢怠慢,连忙将霍元甲让进后台,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:“为何辱我中华?”并提出三个条件:一是重登广告,必须去掉俄国人是“世界第一”的说法;二是要俄国人公开承认侮辱中国的的错误,当众赔罪谢过;否则就是第三个条件: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,并命其当机立断,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哪敢出场比武,只好答应了前两个条件,甘愿登报更正和公开承认藐视中国人的错误,从而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。宣统元年(1909年),英国大力士奥皮音(也称奥比音)在上海登广告,辱我“东亚病夫”。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。慑于霍元甲拳威,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,元甲在友人支援下,答应愿出万金作押。对方一再拖延,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,文曰:“世讥我国为病夫国,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,愿与天下健者一试”。“并声言”专收外国大力士,虽铜筋铁骨,无所惴焉!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,连公证人,操办者也逃之夭夭。
1910年6月1日,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,在上海创办了“中国精武体操会”(后改名精武体育会)。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“欲使国强,非人人习武不可”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,亲笔写下了“尚武精神”四个大字,惠赠精武体育会。 1910年9月,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,败在霍的手下。日本人奉以酒筵,席间见霍呛咳,荐日医为治,霍公一生坦直,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。终年42岁。
霍元甲逝世后,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,敬献了“成仁取义”挽联,安葬于上海北郊。转年,由弟子刘振声扶柩归里,迁葬于小南河村南。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、次子东阁任教。各地分会相继分起,十数年后,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,会员逾40万之众。
有传说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药害死之后,他的爱徒陈真替他报仇。这个传说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龙搬上银幕(电影《精武门》,李小龙演陈真)。但其实历史上并没有“陈真”这个人物。
王子平,(1881-1973),河北沧洲人,谭腿名家,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,有“神力千斤王”之称,“沧洲二杰”之一,回族人,精通查拳、谭腿、八极拳、龙泉剑
王子平(1881~1973)字永安,回族,河北沧州人。出身于著名的武术世家,是上海八大伤科医师之一,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、上海中医学会理事和所属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。晚年,他总结一生心得,撰写并出版《拳术二十法》、《祛病延年二十势》等著作。和佟忠义并称“沧洲二杰“,有“神力千斤王”之称。从学于鲁人杨洪修,精查拳、八极拳、龙泉剑,早岁行商关东,后投身军伍,以武术教练将士。
1919年,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,势甚嚣张,王激于义愤,当众挫败之。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、阿拉曼、柯芝麦、沙力文。在青岛时,曾遭日帝宪警围攻,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,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魄力。
他热爱武术运动,毕生不渝,在旧社会,为维持生计,他曾走南闯北,颠沛流离,但他对中国武术的深挚热爱丝毫不减,刻苦练功的意志愈来愈坚。他从六岁开始习武,直至晚年,八十多年练功不辍。他早年研习查拳、子午剑,遍行大江南北,看到了许多名家的各种优秀剑术以后,就博采各家之长,推陈出新。他的“青龙剑”就是集各家之长,并吸取了西欧击剑和日本剑道的优点,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创造的。
他热爱党,热爱社会主义制度,使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更高的境界。为抗美援朝捐献大炮,他率领全家参加义演。他以八旬高龄出国参加表演,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武术。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国武术宝库和普及武术,当他八十岁高龄的时候,著名导演谢晋请他在《大李小李和老李》中做配角,拍摄打太极拳的镜头。他作为少林门门长,在全国来说是为德高望重的武术家,竟毫无彝议,不取分文,高高兴兴的去客串拍片。他认为,在电影中表演“简化太极拳”,对开展武术有利。他说,只要对党对国家有利我都干。
王子平又是一个著名的伤科医生,在晚年,他以高超的医术解除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病痛,还创编、出版了《祛病延年二十势》,深受群众欢迎。
王子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闪耀著爱国主义精神,他的年轻时代,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、瓜分中国的年代。有一年,为了应付青洲车站德国鬼子的挑战,他一气之下举起了一个大磨盘,从此赢得了“神力千斤王”的称号。他的威名,也随著他不断打败列强拳师而震动武坛。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九一八年在北京打擂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一战。
陈子正一代武术宗师,鹰爪翻子拳创始人,世人颂誉“鹰爪王”
陈子正(?~1933年),著名武术家、一代武术大师,世人颂誉“鹰爪王”,今河北省雄县李林庄人,自幼酷爱武术,生性倔强。陈子正尽得刘氏鹰爪、岳氏连拳,是继刘士俊、刘成友之后的长于“岳氏鹰爪拳”的武林巨擘。
“鹰爪拳”之名应首创于陈子正,在此之前统的称为“鹰爪拳”或“岳氏连拳”、“岳氏散手”。“鹰手拳”与流行的“鹰爪拳”在形式和内容上是截然不同的,以往流传的“鹰爪拳”专练三指擒抓之力,是手头上有劲、身上无活(活指完整合一整体丹田劲)。而“鹰手拳”不仅要练双手十指叨擒之劲,更练全身混无一握的整体劲,要求气达周身、惊起四梢,劲发于后踵、通于脊背、达于拳掌。
众所周知,鹰是鸟中之猛禽,其性猛、爪和、目锐、身捷。其身形快似闪电奔雷,在与其它形体稍大或相等的禽类或野兽的搏斗中,喙叨食其肉、翅膀扇打令其昏,利爪擒抓并将其挠、撕、摔、打成碎片,身手互用可见其功,与其相搏者无不惨败命亡。陈子正就是根据鹰的这些特点将岳氏连拳命名为“鹰手拳”的。
八极拳王者 “神枪”李书文
清末民初时期,威名赫赫的“神枪李书文”是八极门中杰出的代表人物。他以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武林,以出神入化的大枪技艺扬威海内外,把八极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。
李书文(1862—1934),字同臣。河北省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。他幼时拜八极拳五世传人张景星为师,习练八极拳三年。后拜师伯黄士海习练大枪六载。李书文在师门习武期间,由于天资聪敏,力大惊人,又肯勤学若练,倍受李大中、张克明二位师祖厚爱。李大中、张克明、黄土海、张景星师徒四人都是以大枪驰名退还、名标方志的武林精英,而且都是同—村人。李书文习武在名人辈出的“神枪窝”里,如鱼得水,习拳练枪到了痴狂的境界。李书文的家离师门相距七八里地,每次往返的路上,他不像别人正常赶路,而是—步—拳,一步一掌,一步—肘练着走。练枪时,—边走—边拧着大枪栏、拿、扎。他以超常的毅力,获得了超常的劲力。几年后,他的功夫突飞猛进。在家附近持桩靠桩,碗口粗的枣树、槐树成为他的练功校。无论严寒酷暑,从不间断。经过十二年勤学苦练,李书文形成了自己的技击风格。
据民国时期《沧县志》记载:李书文长得“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”。
李书文性如烈火,嫉恶如仇。清光绪七年(1882)春,沧州久旱无雨,集结在李书文乡村附近大浪淀芦苇荡中的匪徒头目王大海,绰号“活阎王”,勾结当地地痞恶霸绰号“狗熊”的肖玉雄,欺男霸女,昼抢集市,夜闻民宅。有一天正值集日,李书文肩挎搭袋去赶集,刚到集市不久,忽听人们高喊:“‘决跑啊!狗熊来啦!”李书文久闻其恶名,早有替民除害之心。抬头观瞧,见—黑大汉在一群地痞无赖呼拥下东抢西夺,一少妇躲避不及,被黑大汉一把持住,肆意侮辱。李书文见状,上前大喝—声:‘住手!放开她!”黑大汉一楞,见眼前站着一位枯干短瘦的小伙子,轻蔑地说:“你小子吃了豹子胆,敢管我肖玉雄的事,我摔死你。”说罢,恶虎扑食般朝李书文扑去。李书文朝左一闪,飞起右脚一踢,正踢着黑大汉的左肋,大汉颠翻在地,肋骨被踢断,疼得趴在地上直叫。这时,集市南头急匆匆赶来—伙人,领头的长得凶神恶煞般模样,正是“活阎王”王大海。他见肖玉雄被打翻在地,便挥动双拳恶狠狠地朝李书文痛下杀手。李书文左手—撩,右手—掌击中其头部。众匪徒吓得屁滚尿流,狼狈而逃。
清末宣统二年(1910),俄国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,在京设擂,贴海报,夸海口。李书文的二师傅张景星时为天津“中华武士会”教习,捎信给李书文。当时李书文正在故里侍候臣顺在床的大师傅黄土海(因黄士海无子,由李书文养老送终)。见信后,李书文奉师命立即到京赴擂。一切手续办妥后,李书文飞身来到擂台之上,见马洛托夫体壮如雄牛,好似他平时练功用的六百斤沙袋。而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,于是双手抱肩,对着李书文蔑视地吐了一口唾沫。李书文义愤满胸,怒发丹田,随手一记“霸王挥鞭”卧风掌,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。未等马洛托夫反应过来,李书文奋起神威顺势一招“六大开抱肘”,以闪电般的速度,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,击下擂台。
李书文一生挟技游天下,他武艺精绝,走南闯北来去无踪,一生教了多少徒弟,谁也搞不清。李书文收徒传艺不论贫富贵贱、地位高低,而喜其德才。他留给后人的不是漫山花草,而是中华武术极品。
“神枪李书文”早期弟子霍殿阁(1866年—1942年,沧州南皮县小集村人),民国16年(1927年)以精湛的武功击败日本武道高手,入选为清末皇帝爱新觉罗·博仪护卫队武术总教习,其侄霍庆云为御前侍卫。李书文的晚期弟子刘云憔(1909年—1992年,沧州南皮王寺镇集北头村人),七岁时拜李书文为师,1949年,刘云椎至台湾,引退后创办台湾武坛训练中心,门生弟子遍及亚美欧洲。
李书文晚年时,其子李尊堂在湖南长沙办国书馆,他不适应南方生活,居住在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堂孙李之芳处。1934年秋季的一天晚上,李书文坐在院中椅子上,边喝茶,边指导族孙们练武,突发暴病(脑溢血)去世,享年72岁。
“半步崩拳打天下”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
郭云深,名峪生,河北深县马庄人,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名家。云深幼年习练拳术,练了好几年,一无所得,心中很不乐。
他从几年练功认识到,自己光苦练,若没有明师指导是断无成就的。于是便到处打听到本县有一位高手姓李名羽飞字能然,又号洛能,三十七岁时因经商到山西太谷,遇到名家戴龙邦先生,苦学十年得其真传。
回乡后,每与武士较量,无不随心所欲,名望甚著,北方数省没有不知道他的,世称“神拳李洛能”,郭云深以虔诚之心,晋谒能然先生。
能然先生说:“形意拳形式极简单,但道理很深奥。”郭云深甚为爱慕,即拜能然先生为师,先生口传心授。郭云深昼夜练习数十年,深得形意拳之精义。后来因铲除恶霸,犯了人命官司,被关进监牢,仍苦练功夫,由于脚上铁铐的缘故,练就了只能迈出半步的绝技——半步崩拳,所以,后来郭云深名扬大江南北,以“半步崩拳打遍天下”而著称。后来遍游各省,与同道者广为结交,其中包括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先生。
郭云深在当时武术界很有声望。他练拳,静如泰山,动如飞鸟。如遇不测之事,只要耳闻目见,不管对方拳棒有多快,皆能避之。有一次郭云深想试试自己的功夫,让五个壮士各持一木棍,其一端顶住郭云深的腹部,郭云深一转腰,将五人打出一丈开外。
郭云深的名声甚嚣尘上,当然有人不服,河北正安县有个绰号叫“鬼八卦”的焦萝夫曾用杆子战胜名家而闻名遐尔,就对郭云深很不服气。并前来与郭云深较量。交手仅一个回合,焦洛夫就被打倒在地。他遂闭门不出,终日琢磨破解崩拳之法。一天,他从庖丁刀切萝卜中悟出砍法可破崩拳,于是苦练多年,直到掌力将碗口粗的白蜡杆一格即断后,这才又邀郭云深较量。
对于三年之后的重会,郭云深知道焦功夫必然大进。只见他嘿嘿冷笑一声,喝道:“鬼子焦,看拳。”人还是那个人,拳还是那个拳,可怜焦洛夫三年的卧薪尝胆,仍然难以阻挡这疾愈迅雷的攻势。他虽然如庖丁解牛般挥动双臂施展烂熟于胸的砍法破解崩拳,但他砍向郭云深的手刀,一与攻来的崩拳相交,就如同波涛汹涌的巨浪扑向铜墙铁壁,“嘭”的一声闷响,犹如山墙倒塌,焦洛夫再次坐在地上。
焦洛夫屡与高手较技,可说未有败绩,此番两次栽在郭云深手上,仍是心有不甘,总觉得自己苦练的“砍法”似乎缺少点东西,便绞尽脑汁,冥思苦想,想出一招,于是,他又邀郭云深比试。
二人搭手进招,郭云深再以崩拳进击;只见焦洛夫这次施展砍法不是向下,而是小臂上挑。郭云深隐然一惊,急变崩拳为化劲卸掉了对方的上挑之力;焦洛夫只微微一楞神,就觉一股惊涛拍岸般的崩拳又一次打在胸上,他第三次扑翻在地。
焦洛夫万丈雄心立时收起,不仅喟然长叹:‘好崩拳。”他挽起胳膊上的衣袖,露出绑着的利刃,欲在对方崩拳打来,挑断其臂,可是郭云深的半步崩拳实在出神入化,方使其谋算落空。
从此,郭云深以半步崩拳三胜“鬼八卦”焦洛夫的事迹不经而走,为形意拳史上又添上绚丽的一笔。
郭云深在北方数省教授学生多人,晚年隐居乡间,七十余岁而终。
云深文武双全,不仅拳法独步一时,又熟练兵书,对形意拳理论,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,遗著有《能说形意拳经》一书。
程廷华 八卦掌一代宗师
程派八卦掌是董海川的徒弟程廷华所创。程廷华字应芳,生于1848年卒于1900年8月14日,终年52岁。河北省深县城南程家村人。他实为董海川先生的大弟子,后因师兄弟按年龄排行而排在第三,又因他脸上有点儿麻子,故被人称“程三”或“程三麻子”。程廷华自幼入京学徒,后在崇文门外开设眼镜店,人称“眼镜程”。他将从小习得的摔跤等技艺有机地融入八卦掌中,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不断充实完善,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程派八卦掌,亦称"南城派"八卦掌。当时武林中慕名与他较技者甚多,但无不败在他的手下,因而"眼镜程"名冠京师。
程先生于崇文门外教武场,自立“程派八卦掌”。在名声扬外后,经常遇到同道中人比武切磋。一日,先生由前门返回家的途中,行至芦草园胡同内正走时,忽听背后有急促的脚步声,先生急回头,见一陌生人,手持钢刀自上而下劈头砍来,先生缩身闪转,刀落空,将其刀夺于手中,同时飞起一脚,将他人踢出丈余,翻倒在地。先生将刀扔在地上说:“朋友,回家练几年,再来吧!”。当时,有众多围观者无不赞扬,从此名声大振。
程先生门徒颇多,有弟子想以保镖为生,求先生打出一条从北京到济南的路,先生应之,带领几位门徒自北京出发,行镖途中,遇强人约十三四人,手持器械拦劫,先生叫门徒看管车辆,自己手持春秋大刀,倾刻便将强人杀败,从此开辟了北京到济南的行镖之路。而后,其门徒在生活困难时,便打着程先生的旗号行镖。程先生喜欢练习春秋大刀和单刀,他的这两种兵器后落于他四弟程殿华之手,在解放后,这两种器械仍在原籍,后不知去向。
程先生的箭步功夫甚大,据程家村老人讲,有一次先生回程家村,当时,本村的几个十余岁的孩子知道程先生有武功,腿快,便央求先生去村外捉野兔,当距兔十余丈时,兔突然跃起,可转瞬间野兔却已在先生手中,而未有人得见程先生是怎样过去的。实际上先生是用箭步擒兔,可见之快。
公元1900年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淫掳掠,杀人放火,四处横行。程先生一日去崇文门外河泊厂四十六号一位朋友家串门,出门时遇见十几个法国侵略军,要强行搜查程先生身上。当时程先生身穿长衣,脚蹬一双布便鞋,见洋人如此辱我华人,愤恨之极。程先生拒绝搜查,为此和侵略者交战于河泊厂胡同之内,侵略者用的是洋枪,而程先生则以“八卦游身掌”应之。先生步法灵活且速度极快,不等洋人开枪已近身,以掌法重击。打得洋人头破血流,犹如猛虎入羊群,不大的功夫,打得洋人落花流水,死伤七八个。后来,洋人愈聚愈多,程先生见状不好,便欲脱身。他身子一缩,跃身而起,跳于门房之上,未想,当脚尖刚沾房檐时,被洋人的乱枪飞弹击中腹部,程先生亡于河泊厂四十六号门的房顶之上。一代武林巨擎陨落。后,程先生遗体被四弟程殿华及程有龙等人运往河北省深州程家村,葬于程家祖坟。
武神孙禄堂
孙禄堂讳福全,晚号涵斋,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。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 (1860年12月22日),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卯时 (1933年12月16日)。
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,师从李奎元,复从郭云深,共十一年,其间又得宋世荣、车毅斋、白西园诸前辈亲授,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、性情恬淡,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,功臻冲空化境。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《易》之关系,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,多有心得,技艺精深,但丝毫无自得之意。年余后,程廷华称赞道:“吾授徒数百,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。吾与弟意气相投,故将余技尽传之。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。
余意,汝之技,黄河南北已无敌手。禄堂前途珍重,可去矣。”1886年春,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,其间,访少林,朝武当,上峨眉,闻有艺者必访至,逢人较技未遇对手。1888年,孙返归故里,同年创“蒲阳拳社”。1907年,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,故聘为幕宾,同往东北。后保荐孙为知县、知州,未临莅。1909年,孙随徐返回北京,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功独步,冠绝当时武林,故折节下交。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,所以缙绅于孙益重焉。
1912年,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。时郝已年过花甲,病困交加。孙闻之,将郝接至家中,请医喂药,月余郝愈。郝感其恩,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。时郝一言方出,孙已通悟,二人搭手后,郝为真叹服不已。惊赞曰:“异哉!吾一言而子通悟,胜专数十年者。”
盖因形意、八卦、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。1918年,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,将形意拳、八卦拳、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,创孙氏太极拳。同年,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,任武承宣官。 1928年3月,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(馆长张之江,副馆长李景林),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。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。至1931年10月返京。
孙禄堂深通黄老、易学、丹经,并博学百家,习武修文殆有天授,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,提出“拳与道合”的武学思想,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、八卦、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。自1915年至1932年,孙禄堂前后撰写出《形意拳学》、《八卦拳学》、《太极拳学》、《拳意述真》、《八卦剑学》、《八卦枪学》(未出版)、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》、《详述形意、八卦、太极之原理》等重要专著和文章,影响极为深远。
孙禄堂通透形意、八卦、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,而且于内功修养、点穴、轻功、枪、剑诸艺皆精纯入化,披糜宇内。时人评曰:孙禄堂武功已至“依乎天理、批大郤、道大窾”,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。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。形意、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:“以余一生所识,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,惟孙禄堂一人耳。”
孙禄堂武功绝伦,能于行止坐卧间,周身各处皆可扑人于丈外,无时不然,又能于不闻不见之中觉险而避之,神行机圆,无人能犯。孙禄堂年近半百时,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。年愈花甲时,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。古稀之年,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。故在当时武林中享有“虎头少保,天下第一手”之誉。
孙禄堂不仅武功登峰造极,而且道德修养极高,多次扶危济灾,救乡民于水火。1919年,完县一带大早,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,不取本息。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。时人评曰:“孙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。”
孙虽名满天下,然而俭素质朴如初,一生淡泊名利,不阿权贵,立身涉世“诚于中而形于外”,不图虚名,遇同道罔不谦逊,如无所能者。晚年,孙隐居乡间,预言自己去世之日,不食者两旬,而每日书字练拳无间。临终时,孙面朝东南背靠西北,端坐椅上,嘱家人勿哀哭并曰:“吾视生死如游戏耳。”于清晨6时5分含笑而逝。
孙禄堂无疾而逝,震动当时各界人士。《申报》、《民国日报》、《大公报》、《益世报》、《世界日报》等重要报刊,均对孙的逝世作了报道,对孙之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。南京、上海、杭州各武术团体也于“功德林”为孙举行公祭,由陈微明等名流百余人出席,多人作演说。同时,北京十天津各武术团体及孙门弟子亦为孙举办了隆重的追悼活动。保定国术馆副馆长刘纬祥曰:“今后我无问技之人了。”
孙禄堂一生弟子众多,遍布海内外。其中著名者有齐公博、孙振川、孙振岱、任彦芝、陈守礼、裘德元、陈微明、支燮堂、刘如桐以及其子孙存周、女孙剑云等